养老院里的AI课堂:老人们学做动态照片把豆包当“搭子”
一张全家福照片里,人物突然动了起来,微笑着开口说话:“幸福美满的祖孙三代,一代比一代强。”创造这个神奇画面的是89岁的贺储兴——一位在养老院里学习AI技术的上海老兵。
“我学习了许多科技知识,学会让彩色照片动起来,让照片说话,很有意思。”贺储兴老人笑着说。这位转业后从医四十多年的口腔科医生,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学习热情,如今又迷上了人工智能技术。
在上海遐福养老院,贺储兴和一群八九十岁的“老同学”结队上课,学用手机,学习与AI对话。他们的老师是一群来自跳跳糖星火社团的年轻志愿者,每两周一次来到养老院,耐心地教老人们掌握最新科技。
2025年3月的一次手机课上,跳跳糖星火社团的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上海遐福养老院,教老人们使用当下最时兴的AI工具。
贺储兴立即被吸引住了:“我一看,AI能让照片开口说话,还能够唱歌,感到很神奇好玩。”
这位老人很快上手尝试。他上传了自家的全家福,用AI让照片里的人说出祝福语给大家拜年。5月去南京玩时,他又用AI给自己和老伴的游客照配上音乐和声音,制作成视频作品。
养老院里的学员们不简单。贺储兴是老一辈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代表——他1962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,被选上到军医大学工作,曾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前线救死扶伤。
他的同学中,有大学教授、主任医师、中小学老师,虽然年事已高,但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丝毫不减。
经过十几次的学习,老人们的进步令人惊喜。76岁的顾老师已经和人工智能“豆包”变成了“闺蜜”。她让豆包作诗、写文章,还让豆包为她做头像、起网名。豆包给她起了五个网名,因为喜欢越剧、沪剧、评弹,她最后选了“戏韵八音盒”。
“老人们要给自己想一个网名很难,豆包给顾老师取的网名她特别喜欢。豆包设计的头像和她年轻时有些相似,她对豆包更爱不释手了。”跳跳糖星火社团的志愿者季淑棋笑着说。
87岁的老人吴永生则把豆包当成日常助手,“什么事情都可以问豆包”。她喜欢用豆包导航,和它聊天。最近看病挂号几次没成功,问了豆包教了几招就学会了。
甚至有些老人会把体检报告发给豆包,让它“帮忙看看”有什么问题;也有人会问豆包自己的生平简历,觉得从AI的嘴里说出来很有意思。
教授老人们AI技术的,是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的一群自称“跳跳糖”的志愿者们。这个社团由字节跳动上海工区员工组成,成立于2023年10月,寓意如星星之火,传播温暖与善意。
2024年起,星火公益社团重点关注老年人群,与养老机构合作发起“时光印记”AI公益挑战赛,帮助养老院的老人回忆过往自己的故事。在那个活动上,志愿者带着录音笔来到养老院,收集倾听老人们的故事,并结合老人们提供的照片,在线上发起征集赛,邀请参赛者运用即梦AI技术,根据资料为老人制作动起来的照片和AIMV。
老人们非常喜欢这些作品,对能让照片动起来的AI技术也充满兴趣。这使星火公益社团团长张念平很受触动,考虑真正在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,教老年人使用AI。2025年,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将AI技术带入上海遐福养老院,开展“用AI让信息无碍系列活动-HelloAI老年课堂”,“手把手”教老人学习AI。
“我们开设的第一堂课就是教老人如何用即梦AI让照片动起来,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。” 季淑棋还记得课堂上老人们开心的场景。课程结束,志愿者们收集了老人们的需求,希望AI技术能落到实处,切实帮助到老人。
根据老人们的需要,之后志愿者们陆续开设了范围更广的AI课程,例如教老人用AI问路、看病挂号、询问健康知识,用抖音制作发布视频,用自己的照片制作“数字人”等等。在这个过程中,志愿者也会教给老人如何分辨网上的视频中到底是AI还是真人在说话,帮助他们建立网络反诈意识。
这些课程都由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团的志愿者研发。季淑棋对视频剪辑感兴趣,于是开设了视频配乐和特效课程;林芸萍教老人如何拍摄抖音视频;严颖结合豆包AI,教老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声音生成“专属AI语音”……他们也在寻求将这些经验系统化。“他们还联系复旦大学的申琦教授合作,希望将现有课程进一步优化整合,形成更系统、可复制的课程——不仅能减轻志愿者前期创作课件的工作量,还能将课程推广到更多养老院,甚至拓展到智力障碍儿童群体。“AI不该是年轻人的专属,我们想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都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,跨越信息鸿沟。” 季淑棋说。
教老年人学AI并非易事。“养老院有的老人年龄比较大,八九十岁,虽然有一定的基础,但是在面对收集界面上很多文字很多按钮的时候,难免反应较慢,需要帮助。” 季淑棋解释。
志愿者们发现,许多对年轻人来说简单的操作,对老人来说都需要拆解成很多步骤。比如把AI回答的信息复制到微信内,对老人来说就要分解成多个环节,需要志愿者一步步讲解。还有老人听完让老照片动起来的AI课程内容,在课堂上已经操作成功,拿到了课堂PPT,但下课后还是要求志愿者帮忙将操作步骤在纸上一步步写清楚,甚至将需要点击的图标画出来,才能对照着操作。
根据课堂情况,年轻的志愿者们摸索出一套贴心的教学方式。每堂课除了一位主讲人,还有8至10位志愿者参与。主讲老师先用屏幕演示讲一遍内容,再教老人们用手机练习实际操作。练习环节中,志愿者们一对一或是一对二,手把手地指导学员,不厌其烦地重复每个步骤,直到老人们掌握。
“人年纪大了,有些耳朵不好戴助听器,有些记性不好听了就忘,志愿者都不介意,慢慢地一点点一步步教会我们。”贺储兴感慨道。吴老师则表示,志愿者甚至比自己女儿还耐心,教会她用豆包让照片动起来,帮她解决“怎么关闭抖音声音”等实际问题。志愿者也会根据老人的需求为他们“定制”讲解,比如有同学想了解deepseek,志愿者也会在一旁特意为其讲解。
这个项目带来的不仅是技能学习,还有心灵的交流。很多志愿者都是来自上海之外的年轻人,亲人不在身边。周末到养老院给老人上课,成了他们交付爱心和真情的体验。“去到养老院,真的大家就像家人一样,氛围其乐融融。” 季淑棋说。
老人们也感受到了这份温暖。贺储兴说:”这些年轻人用爱心、技能和工具帮助银发族跨越信息鸿沟,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。
每周课程结束时,志愿者们会整理好教学用的PPT和材料。老人们则期待下一次相聚。
贺储兴把他的AI作品分享到家人群和同学群,发现“他们还不会做,我比有些年轻人还先学会!”说这话时,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。
这份由志愿者用爱搭建的“科技桥梁”,正让越来越多老人的晚年生活,因AI而变得更加丰富、更有活力。